|
为何专家表示没有假性近视这一说法?12
近年来,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与课业的繁重,我国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近视问题日益严重且低龄化趋势明显。当家长们发现孩子视力下降时,通常毫不在意,认为孩子只是假性近视罢了,休息休息就好了。其实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,都不存在“假性近视”这个说法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、知名视光学专家周行涛教授表示,在我国流传半个多世纪的“假性近视”说法,其实是一种谬误。无论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操作编码,还是我国疾病分类与代码标准,均没有“假性近视”一说。医学科学定义,近视就是近视,与其他疾病诊断一样,也从不强调“真性假性”。 “假性近视”最初是苏联学者提出,并于上世纪60年代在亚洲传播开来的说法,日本学者最早受其影响。到上世纪80年代,国内层出不穷的报告指向“假性近视”,同时也出现大量号称具有特效的眼药水。专家指出,尽管“假性近视”的说法确实已经深入人心,但却并无科学定义,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“调节性近视”。 近视的发生与眼轴长度的变化以及角膜、晶状体屈光力的改变有关,而主要的原因是眼轴长度的变化。近视眼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,造成眼球眼轴前后径变长,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,引起视物模糊。调节性近视是指当长时间观看近处物体时,需要通过增加晶状体的调节使成像清晰,导致睫状肌过度收缩,引起睫状肌痉挛,持久异常调节,从而产生一种远视力低于正常,近视力正常的情况,也被误称为假性近视。 如何分辨调节性近视与真性近视?既然都是看远处的模糊,那该如何分辨?真性近视是眼屈光问题,调节性近视是眼调节现象,因此,只需将眼调节调整为正常状态,即可准确分辨,而眼科医院常见的方式就是散瞳。调节性近视因为睫状肌过度收缩,引起睫状肌痉挛,持久异常调节造成,散瞳的实质是通过药水使眼睛的睫状肌麻痹,在放松调节的状态下,将主观验光变为客观验光,辨别调节性近视,从而得到精确的验光度数。 因此,当孩子看远处较模糊,特别是首次出现这种症状时,建议前往眼科医院进行专业的散瞳验光,排查是否为调节性近视。如果不加以检查,直接给孩子配镜,配镜后眼部屈光环境的改变,可能使调节性近视转变为近视。 当出现不合理的用眼习惯,高强度、高频率地用眼,都会造成睫状肌痉挛,从而导致调节性近视的发生,所以,简单地说,这是一种眼睛疲劳的状态,通过适度休息就可以缓解。因此,当诊断出调节性近视时,应听从眼科医生的建议,多注意眼部休息,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,尽量多做些户外活动,常做眼保健操,这样一来,调节性近视大多可以自行恢复。 |